2009年9月8日的《山西日报》B1版三晋新闻中,版面正中间最醒目的位置,有一个非常肯定的标题《平遥民居是世界文化遗产》,还配了一幅非常漂亮的古城民居照片,新闻中讲到“平遥民居是世界文化遗产——平遥古城的重要组成部分,具有保护价值的传统四合院有3797处,其中387处保存非常完好。这些古民居文化内涵丰富,保持了明清时期的风貌。”非常漂亮的图片,这是一则让人感到非常享受和欣慰的一则新闻,大家享受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平遥民居的精致和文化,欣慰平遥为整个人类保留并保护了这样珍贵的遗产。连续在这座古城举办了8届的“平遥国际摄影大展”,这些精美的民居更是吸引了世界的镜头。但谁曾想到正是这些值得地球上每一个人都应该珍视、保护古民居却经历着破坏的劫难。
平遥古城1986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。1997年12月3日,平遥古城又以“平遥古城是中国汉民族城市的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,平遥古城保存了其所有特征,而且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为人们展示了一幅非同寻常的文化、社会、经济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。”的评语,整座城池连同近郊的双林寺、镇国寺,一起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《世界遗产名录》。从平遥最新修订的县志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一些信息,平遥基本完好地保留了明清时期的城墙、街道、民居、店铺、庙宇等建筑,是中国汉民族中原地区古县城的典型代表。全县境内不但拥有为数众多的国家级、省级、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百余处。而且城中现存3797处传统民居也是古城的重要组成部分,其中保存完整的有400余处。这些传统民居大都是明清时期的古建筑,多为二进和三进四合院,建筑布局严谨,轴线明确,左右对称,主次分明,轮廓起伏,外观封闭,大院深深,配以精巧的木雕、砖雕和石雕,配以浓重乡土气息的窗花剪纸,达到了使用功能和建筑艺术的完美统一,极具历史文化价值“宝贝”。

关帝庙街1号院拆墙毁屋开大门
但笔者却了解到,这些“宝贝”却在随着平遥古城旅游业的发展,在以商业利用背景的开发中屡遭破坏,当地居民多次向相关部门反映,却得不到回应,大量具有文物价值的建筑构建大量损坏、流失,导致导致多处古民居遭到不可复原的严重破坏,这个问题也引起了一些古建专家和文物研究人员的关注。

受损的古民居东墙
早在2006年8月31日的山西日报报道,平遥古城关帝庙街1号民居院落,位于北城墙风水楼的中轴线上,是古城内保存完好的古民居的范例,也是平遥县人民政府确定的重点保护古民居。它是一座由正房、厢房、倒座、大门、垂花门、影壁组成的完整院落,垂花门楼皆保存完好,正房为砖碹窑洞加木廊外檐,窗棂为雕花式小格子形,中院的窗户样式还是明代那种长木条形的,很好地保持了明清时代的原貌。《平遥县志》及“平遥古城”等多种宣传材料上都刊登有这座古民居的照片。它不仅是研究古代建筑的活标本,而且是古代人民生存方式的直接反映,是古代哲学、政治、经济、伦理、艺术以及风土人情的一种折射和底蕴。

受损墙体的裂缝能塞进一只手指头
然而,就在2006年6月份,有人利用这座院落开设客栈,对该院进行了一系列破坏性维修,使这座百年古民居正遭受到严重破坏。这些人对保存完好的古建筑大拆大修,将外院临街的墙壁推倒,开成拱圈大门,将中院保存完好的明代长木条形的窗户尽数锯掉,把一座古色古香,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范本,复制成了千篇一律的所谓“民俗客栈”,见者无不痛心。据了解,这座古院落与其东侧相邻几座宅院为一个整体,是当地历史文化名人程遵廉,经过精心设计、修建,构造合理的民居建筑群。虽经有关人士多次向当地多个部门数次建议保护,但没有结果,关帝庙街1号院被破坏,直接影响到这组古民居建筑群的完整性和历史价值,珍贵的文化遗存惨遭破坏不可再生,知者无不顿足叹息。

综合管网改造工程重新铺设红石板
无独有偶,在笔者的平遥的实地调查中发现,距离该院落仅数百米之远的火神庙街5号院,不幸也遭破坏厄运,这处院落由于他人非法施工,主体建筑严重受损,笔者在《平遥古城重点保护民宅一览表》中查证,该院名列其中为平遥县政府确定的3级重点保护民宅。但也是在2006年,与该院相邻的3号院主人渠某,紧靠该院北房后墙新建带地下室的3层红砖楼房。由于紧靠古民居零距离施工开挖地下室,致使5号院房基松动变形,房屋墙体折断、地面下沉积水、顶棚裂缝变形。5号院房主王素卿立即向城建、规划部门反映,但没想到渠某根本就没有在相关部门办理建筑工程用地、规划许可证、施工许可证等任何手续。王素卿随即将反映问题变更为举报非法施工建设,但这座红砖小楼就在她的举报中拔地而起顺利完工,而遭到损伤的古民居却面临着坍塌的危险,直至今日仍然无人过问采取补救措施。也是在2006年,平遥古城进行综合管网改造工程,这是平遥古城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目录后,投资最大市政建设工程,集电力、电视、通讯、自来水、消防、天然气、排水等于一体,涉及到城内30多条主要的街巷,工程计划保持古城内50年不需要大动。但从工程结束开始,返工维修竟然一直不停,到2007年雨季时,施工过部分道路更是出现路基下陷,石板断裂的事故,受此影响城内多处民居墙体出现裂缝,安全受到影响。西郭家巷的一位刘姓居民向笔者介绍:“2006年冬天,综合管网改造施工一开始是用青石板铺的路面,可没几天就被车辆碾坏了,现在的红砂石路面是2007又新铺的,但效果还是不行,因为下面的路基没有夯实,重一点的车一过,石板就松动了。”笔者在居民们的指引下看了几处路面,松动的石板由于污水侵蚀,已经开始翻浆断裂,西大街邮政所门口的石板路居然塌出一个大洞。
见笔者向民居询问民居受损问题,一位告诉笔者2007年4月29日,灰渣坡街综合管网改造施工工地,还发生过古民居墙体突然跨塌事故,致使一名过路女孩当场被砸身亡。为了解事实情况,笔者来到平遥古城灰渣坡街,果然见到一处窑式结构的古民居临街后墙,翻修痕迹非常明显。事故目击者杨女士介绍,当日下午7时左右,工人们正在10号院外贴着墙根施工,不想墙体突然发生开裂,就在施工人员撤离的刹那间,十多米长的墙体整体跨塌,过路的一名6岁小女孩不幸被埋,伤重不治。该街道的居民们讲,古城里多是百多年的明清古民居,街道又非常窄小,埋设管线的壕沟很多都挖出了街边民居的根基,施工中还使用很多大型机械作业,施工机械的近距离震动也是很多民居受损裂缝,灰渣坡街4号院,门楼都快塌了,最后主人花了1000多元才修好。
东郭家巷30号,是清代闻名平遥城的炉食铺“清义泉”旧址。2007年8月初,平遥下了几场大雨,8月5日,东郭家巷30号的李女士发现自家临街的两面墙体出现了多条裂缝,紧靠墙根铺着青石板的二合木厂巷路面也发生塌陷,李女士便赶快向城建部门反映险情。城建部门派人把路基挖开,发现石板下面都是湿透的秽土没有一点建筑灰土,李女士告诉笔者,当时在场的平遥县城建局总工程师温建强说:“这些施工的真是损尽了,不但不放灰土,连筛都不过”。接着第二天又是一场大雨,房屋裂缝加大,宽处足能插进一指。8月13日,李女士要求城建部门对受损墙体进行维修,但城建局安全股师股长说:“房子塌不了,我们不管。”李女士争辩:“总不能因为你们修的豆腐渣工程,害老百姓住危房呀。”师股长居然撩下一句:“北京西客站还是豆腐渣工程呢”扬长而去。
谈及对这些古民居的破坏,一位资深建筑文物专家无比痛心。他说,这些保存数百年依然完好的民居“宝贝”,是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,受到多部国家法律和地方法规的保护,它们的破坏有着无法估算的损失,其价值远远不是能用商业开发所得货币来衡量。一些人眼光短浅,为了一点蝇头小利,私拆乱建所谓的“民俗客栈”,而文物的保护意识和维护能力又不足,难免对这些古民居造成无法挽回的破坏。这是人为的因素。
而在笔者调查中发现,在人为因素里,一些政府执法部门的不作为、乱作为使的问题更加严重,这些部门思想上缺乏整体保护意识,不仅不主动监督,即使接到举报也不严格执法,使得一些有价值的民居被拆得七零八落,在修建时建筑材料使用,施工方式的监管也不到位,大量的使用钢筋水泥来修复古民居;市政工程不安标准施工,工程监理形同虚设,工程验收流于形式,造成劣质工程,危及古民居安全。这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。现在的平遥古城内,打着“修旧如旧”幌子开发的数十家“民俗客栈”,有几家能满足国家关于文物保护建筑有关法律、法规的要求?造成的损失让人感到为之惋惜的同时,大家不禁要问,管理部门如此,谁来拯救这些世界文化遗产?
|